2023-03-21 17:26:24
智慧停车实施之初,最令人叫好的莫过于“半小时免费”。这一“杠杆”不仅撬动了繁华地段“一位难求”的僵局,让稀缺的车位流转起来,还释放出“收费不是目的”的治理善意。用心利用好“半小时免费”,不仅能省停车费,还能提高办事效率,天长日久受益匪浅。
不过,随着智慧停车不断开疆拓土,“半小时免费”带来的体验感也变得复杂起来。笔者常去定海的一个老旧小区探望老母亲,停车时常想,“半小时免费”岂不是催我露个面就走?附近居民或许更加困惑,家门口停车哪有尽快撤离之说,谁能为了享受免费去频繁移车?
路边车位是公共资源,根本不是拿来赢利的,否则就不会有“半小时免费”的制度设计。而之所以要收费,主要目的应在于利用经济杠杆盘活停车资源,特别是让中心城区、公共场所的有限车位“活”起来。但随着智慧停车的日益普及,“半小时免费”显然面临新问题:在哪停车都是同等“待遇”,还怎么体现收费的疏堵功能?
那么,能否以这一问题为导向,对停车收费制度进行一番区别对待的精细化改革?比如,以车位紧张的核心区块“半小时免费”为基准,在相对舒缓的老旧小区等地段可以实行“1小时免费”,在更僻静的地方甚至可以全天候免费。当然,在诸如中小学、幼儿园门口等不能长停又不得不停的拥堵地段,免费应该更短、收费可以更高。不妨以不同颜色显示车位的稀缺程度及收费档次,引导人们权衡利弊理性停车。
停车收费面向大众,公平合理最为重要。“半小时免费”虽好,但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让智慧停车更有温度,还需要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不断落实精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