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4 10:05:08
临平区委书记 陈如根
临平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聚力产业发展主阵地,加快建设高能级战略性平台,以产业平台体制机制创新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临平区入选全省首批区域新智造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经开区获评省制造业五星级园区。
一、完善体制机制,做好“联动”文章
针对临平新区实际,重塑发展布局,理顺职责边界,构建全域统筹、融合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是优布局促联动。在继续做强既有两大产业主平台的同时,针对临平西部区域发展空白,布局大运河科创城,实现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联动推进。加强产业主平台之间功能互动,建立数字化改造“诊断+服务+评价”模式,实现开发区产业数字化与临平新城数字产业化“两化”有效对接,形成未来工厂培育生态,“未来工厂”总量全省居首。二是明职责促联动。明确产业平台与属地镇街之间规划管理、基础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边界,建立平台、属地两张监管职责清单,做强平台“经济属性”。实行平台与镇街主要经济指标捆绑考核,调动双方积极性。三是重运营促联动。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成功申报2个产业园区及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注册资本金6.76亿元。深化平台国有公司与专业机构运营合作,运营的艺尚小镇集聚企业2321家,算力小镇启用一年多签约联芯通、地卫二等重大项目19个,在孵科创项目300余个。
二、强化要素保障,做好“供给”文章
在土地、技术、项目等方面优化要素供给链条,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一是优化土地供给。实施国家级试点乔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可拓展产业用地1160亩,打开临平新城南融主城空间。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联胜区块1000亩、西大门区块500亩等产业用地成片改造;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联改”模式,打造“云尚工园”,新增产业空间15.5万平方米,亩均税收达到115万元。二是强化技术供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聚工信部、浙大系等领域研究机构6家,孵化企业45家。实施工业用地“创新论英雄”改革,建立专业园区创新评价机制,全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R&D经费投入增长率均居全市第一。建成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去年6家企业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增量全市第一。三是强化项目生成。构建“大招商”机制,组建4个驻外创新促进中心,上线“投促盯”应用,入库项目超400个,2022年“抓项目、扩投资”工作4次列全市“赛马”第一。创新实施制造业企业“扎根”计划,将52家企业列入扎根计划,其中28家已扎根生成新项目。
三、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服务”文章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考核全市第一。一是梯度化服务。实行“区企服中心+平台分中心+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网格”分级服务模式,1240个涉企事项进驻区中心,326个事项下放平台、街道,对1837家企业实行组团式服务。建立问题处理“135”工作机制(单个部门牵头处理的,1天内解决;多个部门牵头处理的,3天内解决;区级层面协调处理的,5天内解决),受理企业诉求4.48万条,办结率99.8%、满意率100%。二是数字化服务。打造一站式企服平台,累计服务企业1.9万家,惠企政策兑付金额达10.75亿元,改革经验经省委改革办推荐上报国务院职转办。打造“时尚E家”应用,列入全省首批共富最佳实践。打造集账务、社保、报销、融资等企业经营场景于一体的“金服宝”平台,开发金融产品21项,入驻服务机构36家,服务小微企业3.2万家。三是精准化服务。探索中高企(中职、高职、企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企业技能人才订单班14个。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进驻产业平台,推出12个执法领域110项涉企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事项,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