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10:20:28
“夜经济”赋予城市夜晚更斑斓的色彩、更旺盛的生命力,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市“夜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消费业态较为单一、配套设施有待提升、城市治理尚欠智慧等问题。针对这些短板弱项,有关专家学者和市民纷纷给出“金点子”,为发展我市“夜经济”建言献策。
丰富业态 形成特色
纵观重庆、长沙、西安等城市会发现,“夜经济”项目逐步呈现精品化、细分化趋势。如近年来火爆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不仅仅是因为“夜经济”业态丰富,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利用古迹和光影,将古都长安的繁华夜市生动再现,形成了独特竞争力。
“绍兴是戏曲之乡、千年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绍兴需要培育更多有特色的文旅夜活动。不仅要有沈园之夜、鲁镇社戏之类的大型演出,也应当鼓励发展莲花落、越剧、街头皮影戏等市民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白文杰博士认为,如今,一个表演、一个项目甚至是一首歌、一道菜,都能成为一座城市夜晚的标志性符号,绍兴要丰富消费业态,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夜IP。
“目前绍兴的‘夜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且时间游不长、游客留不住,人流的‘流量’没有转化成留下的‘留量’。”在市政协委员吕颖峰看来,绍兴要适应年轻人休闲、娱乐、放松需求,不断创新产品供给,丰富经营业态和文化内涵,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夜经济”形态,更好满足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吕颖峰建议,绍兴要挖掘自身特色,围绕打造升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力培育夜市街区。要发展品牌民宿、个性家庭旅馆等住宿形式,推动脱口秀等年轻人喜欢的文艺形式走入街区小巷,打造场景式、沉浸式实景演出。还要鼓励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开发夜游、夜宿产品,引导夜间文旅消费活动,构建融合食、游、购、娱、体、展、演为一体的夜间经济业态,打造“夜游古城”消费品牌。
系统规划 集聚发展
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消费场景聚集区,让老百姓玩得开心、吃得安心、用得放心,就必须创造更舒适、更安全、更便捷的整体环境。
“我市需要加强规划布局,提升夜间消费氛围。”在市商务局商贸发展处处长沈炜看来,要以系统性规划优化我市夜间经济业态和空间布局,在现有“夜绍兴”品牌基础上,打造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通过集聚发展,提升夜消费氛围,放大“夜经济”效应。以区、县(市)为单位,根据各地资源特点,建设1个或多个夜间文商旅消费集聚区。鼓励以夜间消费集聚区为中心,配备深夜食堂、24小时超市、24小时药店,具备消费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引入24小时书店等,不断提升夜间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夜消费氛围。
吕颖峰建议,我市应合理规划和完善配套设施及服务,为城市“夜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例如,可以进一步开辟“夜经济”公交专线;完善城区的商业街区、旅游景区等夜间重要消费场所的夜景亮化、景观小品打造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构建夜游安全防控体系与应急机制,提高“夜经济”服务保障水平等。
一些市民认为,目前越城区“夜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一定基础,期待能够涌现出更多“爆款”,更多“头雁”,进而推动城区“夜经济”全面提质扩容、提档升级。
监管有序 宽严相济
夜市开张,地摊回归,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尽是升腾的城市“烟火气”。夜生活的消费模式和白天不一样,需要因地制宜,打造一个既要“放活”又要“管好”的文明夜生活环境,才能让“烟火气”飘得更远。
在很多老百姓的认知中,夜宵摊总是和“脏乱差”连在一起,食品质量也没保障。沈炜认为,要完善发展政策,优化“夜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如相关部门要强化“夜经济”市场主体的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强化监督检查等手段,确保消费者吃到嘴里的食品是安全健康的。还可以通过榜单排名、单项奖励等方式,对“夜经济”经营者进行激励,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民陆海峰认为,夜市是一个地方“烟火气”的集中代表,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夜间经济特点,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柔性执法,建议适时调整监管力量、时段和频次,探索实行错时监管,推行审慎监管和容错纠错机制,实行轻微违法行为免强制、免处罚,有效激发夜间市场主体活力。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夜市等地的清洁力度,增加垃圾清运频次,确保各类垃圾日产日清,保持经营场所整洁。
“商家作为‘夜经济’的经营主体,更须做到文明规范经营,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人间烟火’。”在市民王女士看来,部分夜市流动摊点摆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既影响市民正常安全出行,又引发环境卫生问题。流动摊点应当在指定的区域开展经营活动,及时清理产生的垃圾等等,着力维护好良好的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