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余家实体门店,8万余名从业者,110多亿元年产值……嵊州小笼包香飘世界各地 小笼包,“包”天下_绍兴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3万余家实体门店,8万余名从业者,110多亿元年产值……嵊州小笼包香飘世界各地 小笼包,“包”天下

2023-06-06 10:20:11

 白雾升腾小笼香,馅大皮薄劝客尝。

  夏天到了,嵊州市鹿山街道嵊州老阿姐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的带货直播间里,人气如同天气一般火热。“咱们家的小笼包制作起来可讲究了,发酵、揉面、搓条等8道工艺全是纯手工的,点开小黄车拍1号链接……”随之而来的订单,催促着一袋袋伴着干冰的速冻小笼包坐上货车,去往江苏、湖北、安徽……

  小笼包——嵊州小吃“金字招牌”。在嵊州,关于它的致富故事,每天都能听到看到。

  “八八战略”蕴含着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取向。2004年12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嵊州市考察,提出“让老百姓富起来、乐起来”。

  小笼包,“包”天下。19年之后,嵊州小笼包从路边摊开成了连锁店,从小县城运往全世界。据嵊州市小吃行业协会统计,嵊州小笼包3万余家实体门店已覆盖我国全部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甚至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家扎根,成为拥有8万余从业者和110亿元年产值的共富产业。

  疾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小笼包的共富故事,津津有味。

  一屉小笼一个村

  小小蒸笼,蒸出了一只只“金元宝”。一个村庄的命运因小笼包彻底改变。

  嵊州市剡湖街道禹溪村,以大禹治水、毕功了溪而得名。村边有座小山,山上都是如小笼包大小的石头。传说,这些石头是大禹治水时一个送饭姑娘篮子里的包子变的。

  村里,气派的楼房一排排。许多村民说,能过上好日子,小笼包功不可没。

  1987年,村中心一幢三层的小楼拔地而起,在一片低矮的土房中特别显眼。房子的主人正是村里昔日的穷小子——屠福元。“福元在外面干什么了,这么赚钱?”村民很疑惑。

  后来村民们才知道,1984年,养蜂失败后的屠福元外出打工,在贵州通仁碰到了一个在当地开小笼包店的老乡,收入是自己的3倍。不久,屠福元和妻子的小笼包店也开了起来。两年后,夫妻俩不仅还清了养蜂欠下的债,还回老家盖起了三层小楼。

  消息传开了,禹溪人纷纷走出家门。云南、新疆、北京……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蒸出了“金元宝”。时至今日,禹溪村仍有50%以上的村民从事小笼包行业。

  今年65岁的徐林江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初,他和妻子南下广西做小笼包生意,每天从早忙到晚,生意一般,但年底一算,赚了近一万元。“当时如果在家种田或者打工,一年下来能存两三千元就挺不错了。”徐林江说。

  1990年这一年,徐林江夫妇足足赚了10万元。回家后,他们用这笔辛苦钱盖了一幢四层小洋楼,这一下示范带动作用就更明显了。“陆陆续续,在广西柳州的一条街上,光我们禹溪村人开的小笼包店就有10多家。”

  和禹溪人一样,在嵊州,很多孩子长到18岁没考上大学,就会跟着亲戚朋友外出做小笼包,等三五年技艺成熟后就自己另立门户,“父子店”“夫妻店”“兄妹店”四处开花,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

  一块招牌一条心

  小笼包成为很多嵊州人“第一桶金”的重要来源,可这个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山东东营做小吃生意的禹溪人赵鸿富有3家小吃店。“在这边开小吃店的嵊州人特别多,以前叫什么的都有,‘杭州小吃’‘杭州小笼包’……就是没有‘嵊州’二字。”

  说起原因,赵鸿富很无奈。“这是大家有意为之,‘嵊’字太生僻了,外地很多人不认识。”“杭州小笼包”听着更响亮更能招揽顾客,于是“杭州小笼包”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嵊州小笼包的代名词。

  尽管用了“别名”,但嵊州小笼包的发展势头不错,直到2007年“纸馅包子”风波的出现。虽然后来该报道被证实为造假,但造成的恶劣影响在当时仍波及整个行业。

  “很多人来买包子时都会先问,你这个馅是不是纸做的?有些人还会先买两个,掰开来仔细看。”赵鸿富说,那时候所有门店的营业额都几乎腰斩。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年8月,由嵊州市多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嵊州小笼包行业协会标准》正式出台。嵊州小笼包自此有了全新“定义”,得以迅速走出“信任危机”。

  产业得以继续稳步发展,可什么时候才能为嵊州小笼包“正名”?嵊州人不甘心。

  2017年,在一次专题调研会上,嵊州小吃产业的问题被一一罗列:规模化效应不佳,缺少统一组织、协调机构;在外全靠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

  2018年,嵊州市将嵊州小吃统标工程列入当年的“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开始统一店招门牌、统一工作服装、统一竹制蒸笼、统一宣传视频、统一图文资料。

  当年,嵊州完成1500多家小吃门店的统一挂牌;嵊州小吃行业协会成立,设北京、昆明等33个小吃行业联络站;嵊州小吃统标工程推进会举行,竹制品供应“三年百万工程”项目签约……一系列举措下,嵊州小吃的全国统标和进一步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小笼包产业自此进入有组织机构、有扶持资金、有工作规划的新发展阶段。

  一个产业一座城

  嵊州小笼包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但嵊州人并不满足于现状。

  政策扶持、产业升级、品牌建设……近年来,嵊州市高度重视小吃产业发展,以组合拳推动特色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小吃产业共富之路。

  “小时候我和姐姐上学那会,几乎每天早饭都吃小笼包。”嵊州老阿姐速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史钱江说,他的姐姐曾经在外地做小笼包30年,他成年后也跟着姐姐走南闯北,去北京、新疆等地做小笼包。

  2016年,史钱江和姐姐回到故乡,创办了小笼包基地。乘着产业东风,“老阿姐”不断发展壮大,依靠线上直播带货、线下连锁餐饮批发拿货的经营模式,成为目前嵊州规模最大的速冻小笼包工厂之一,平均月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

  今年,嵊州市出台《嵊州小吃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通过建设一批嵊州小吃产业园等“十个一”工程,力争到2025年底培育100家小吃企业,实现年产值市外100亿元、市内100亿元“双百亿”目标,推动嵊州小吃全产业链发展。

  随着食品冷链的完善和小吃电商的崛起,以小笼包为代表的嵊州小吃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嵊州市新增速冻小笼包生产企业7家,目前一共有41家。

  在浦口街道金天得电商产业园,17家入驻企业形成了一条小笼包全产业链。在这里,小笼包“新花样”层出不穷:黄酒小笼、抹茶小笼、桑叶小笼、梅干菜小笼、榴莲小笼……产业园还专门建成冷运中心,并配备冷链车,为电商提供从仓储到配送的一体化服务。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产业共富红利,嵊州市还采取“政府买单、免费培训”模式开设小笼包制作等各种小吃培训班,推广小吃制作技能,同时以小吃“共富工坊”建设为纽带,带动群众稳就业、促增收。目前已举办培训202期,培养小吃中高级技工和专门人才万余人,推荐就业9000余人。

  小笼包,“包”出了富足,“包”出了更多人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