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水养鱼 如何“养”出农遗“金名片”_衢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山泉水养鱼 如何“养”出农遗“金名片”

2024-04-07 09:28:22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近年来,我市共有29个项目列入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其中,“浙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更是成为衢州唯一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山泉水养鱼,如何“养”出农遗“金名片”?为当地带来哪些农业发展新优势?还需要补足什么短板?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激励挖掘农遗的

  多重价值

  在开化县何田乡陆联村,“高源一号”百年古宅鼎鼎有名。“这里是完整展现古人进行山泉流水养鱼的重要遗址。” 4月2日,跟着开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许柳晨的脚步,我们走进古宅,只见天井被改造成清水鱼塘,盘坑溪溪水穿塘而过,鱼在塘中、塘在屋内,养鱼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村干部廖舍敏介绍,村中每天都会有专人割草喂养塘中的清水鱼。在上级资金支持下,曾多次对古宅进行修缮。

  据悉,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发源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开化百姓就利用山地溪流资源在房前屋后或溪边沟旁建造流水坑塘养殖鱼类。这一沿袭至今的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于2019年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开化县从重点要素保护、产业动态发展、民俗内涵挖掘等方面,开展山泉流水养殖清水鱼系统保护工作。对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模式中的不同环节,开化通过修订产业扶持政策,给予不同的资金补助。

  许柳晨介绍,根据政策,模式中养殖十年以上的“古鱼”,通过签订保护协议,可以获得500元/条的补助。“我家的鱼年龄最大的33岁了,昨天还有来自北京的游客前来参观。”在何田乡柴家村淇源头自然村,89岁的汪良标介绍,他一共养了六条古鱼,每年可以拿到3000元补贴。

  近年来,在水产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开化县的传统鱼塘养育每年都在升级,包括进水排水单独设置、鱼塘加高、底部改造成漏斗状态,保留山泉流水养鱼优势的同时,在病害阻断、养殖效率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开化清水鱼鱼塘11000口、产量达到2650吨、总产值3亿多元,相较于2015年创建以来分别增长了70%、35%、60%。

  如今,开化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产业集聚调整,形成何田、长虹、池淮、中村等产业集聚带,通过打通清水鱼外销配套环节、省内外兴建20家清水鱼配送中心和县内物流中转中心,强化物流渠道,实现产品顺畅流通。同时,当地还结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快开化清水鱼品牌价值提升,以分类定级、质量管控、溯源追踪等措施保证品牌质量。

  “当下,《开化清水鱼全产业链规划》正在制定中,涵盖育种、养殖、加工、流通等领域,以具体项目形式落实,总领今后5年开化清水鱼产业的发展,将让原本相对松散、可能存在各环节前后脱节等现象得到改观,更好地传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清水鱼产业附加值。”在许柳晨看来,产业发展就是对这一具有活态性的农遗的传承与保护,农遗科普、文化传承梳理则需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

  建设专业、高效的

  农遗人才队伍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

  近年来,浙江省农遗传承及利用工作成果丰硕。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都通过挖掘农遗名片,设立了专门的农遗办,统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释放出强大的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巨大效能。《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已经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强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促进农业文化传承、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今年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开化县水产协会会长方进林呼吁:要加大本地人才培养,为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专业、高效的人才队伍支撑。

  “农业文化遗产急需高素质人才。”方进林说,农遗申报成功后,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至关重要,而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急需做的是提高重视程度的同时,围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挖掘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资源的深层价值,为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而这方面的人才库的储备量是不足的。

  目前,开化县与安徽休宁县就下一步两地联合申报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已基本达成共识。如今,方进林借助省级农民田间学校、四省边际共富学院基地等便利条件,增设农遗课程,每年培训300余人。“我们开化有钱江源大讲堂,建议可以邀请国家级、省级农遗专家前来授课,储备本地的农遗专业人才,希望能提高大众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