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高清镜头”下的宋代社会文艺生活 驰骋于宋,须有繁星迎_其它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去看看“高清镜头”下的宋代社会文艺生活 驰骋于宋,须有繁星迎

2023-09-01 09:27:07

rB4AiWTwzrCACha7AAND0o9v5H4764.jpg


《宋风成韵: 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 黄博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年7月

关守楠

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打开“谷歌地图”时的震撼。一颗蓝色的星球减速旋转,电脑前的我像是飞入太空,不仅是地图,我甚至看到了更多远方的生活细节,比如,非洲的一处水井,以及正在迁徙的象群。

读黄博的《宋风成韵》,让我又找到了第一次在谷歌地图上窥探细节时的兴奋。只不过,这一次是跨越了时间长河,通过作者的文字视角,去了解文风鼎盛时期的社会文艺生活。正如黄博在自序中所言:“回到宋朝看一看他们的风采神韵,大概是每个文艺青年都曾有过的梦想吧。”

文以靖国 隔空赛诗

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力打下江山,为保江山永固,杯酒释兵权,提出“文以靖国”,宋一朝的文气自此澎湃。宋太祖虽自称一介武夫,但文采完全不输当时与名满天下的文士韩熙载齐名的才子徐铉。黄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徐铉受南唐后主李煜所托,去往开封欲对赵匡胤求和停战的故事。看这一句:“不过,我觉得太祖与徐铉的各种‘名场面’中,最值得玩味的故事,是武将出身的太祖在徐铉的挑唆下,不得不在宋朝自己的大殿上与诗人皇帝隔空赛诗。”历史在这一刻,鲜活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继续往下看——“徐铉当场背起了李煜的诗,并夸耀李煜‘秋月这篇,天下传诵’,太祖却不屑一顾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徐铉竟不顾生死,质疑太祖不会写诗:‘大话谁都会说,有本事写一首看看’。太祖随口说起当年吟出的一句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徐铉听罢,心头一震,山呼万岁,口服心服。”

看过了这个故事,大约也就明白了宋风何以成韵,是与宋太祖有勇有谋,文采上也不输天下名士分不开的。以宋太祖为榜样,其子孙欲将文气发扬光大。镜头横移间,黄博将一个个皇帝的形象通过小故事一一展现。

书以写心 词以托情

世人皆知唐诗宋词,黄博的笔墨重点首先关注宋诗。钱钟书先生早就编过一本《宋诗选注》,序言中先生写道:“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可见宋诗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黄博笔下,首先出场的这位在山间缓步徐行的青年书生,就是苏轼。

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十九日,郑州西门外,苏轼吟诵出“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这首古体诗是写给其弟苏辙的,兄弟俩一生聚少离多,兄弟之情、想念之意,全靠写诗作词寄托。黄博以较大篇幅解析了兄弟两人的唱和诗,并认为诗词唱和是宋人社交和远程联系的典范,就像我们如今在微信里发朋友圈,有人评论有人转发有人点赞。

黄博认为:“宋初,词往往是写给佳人的,诗才是写给兄弟的。”词兴起于唐末五代之时,用韵不比诗那么严格,用典更是没有唐诗那般苛刻。苏轼中秋之夜写下的《水调歌头》,自一问世,及至人人传唱,与苏轼几乎齐名的黄庭坚曾仿此句作词:“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格调仿佛,一样精彩。当心中所想随笔端流动,文人士大夫的风采,“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相法星座 心灵鸡汤

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给了普通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可竞争激烈。临考前看相,是想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宋太宗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在洛阳学赋时,曾和同学一起出城看相,看相的人说吕蒙正,“得解及第,无人可奉压,不过十年做宰相”。第二年,吕蒙正考中状元。

除了讲故事,黄博还讲述了宋人看相的起源、算法,以及如何提高算命准确率,对宋人如何认可“舶来品”星相术而看低“土货”八字算命术进行了讨论。韩愈、苏轼都曾以摩羯座的命运为主题而写诗伤怜,而同为摩羯座的文天祥写到的“未来不必更臆度”,显然是让作者更为欣赏的气度,黄博说:“一个真正的儒者,个人是贫穷或是富贵,本不足忧,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可以了。”

作者黄博,研究宋史出身,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他以“高清镜头”般的叙述来展示历史,带领读者驰骋于宋,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史书所需的严谨和对历史的尊重。在自序中,他写到自己还是文艺青年。回到宋朝去看一看他们的风采神韵,大概是每个文艺青年都曾有过的梦想,这本小书的写作,让他过了一把文艺青年的干瘾。

中国宋史研究会前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在推荐此书时写道:“黄博果然是一个文艺青年,从宋人对本朝‘文物之盛’的迷之自信中,把握住了时代脉搏,从杂乱的小说家言中,以同情之理解的立场,梳理出当时社会不断被文人士大夫‘文采风流’影响改造的一幅幅生动画面,将其间的故事用轻快生动的语言,讲给21世纪的读者听。期待有识之士在关注士大夫阶层的同时,也能够花时间讲出一些关于当时更广大基层民众日常生活的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