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09:37:31
在一根不断晃动的毛竹上,史佳杰稳稳地躺在上面。突然他身子一侧,就在大家以为他要摔下来时,却见他一条胳膊疾伸,将毛竹牢牢夹在腋下,身体顺势摆出一个造型。“这叫‘睡竹’,后面这个动作叫‘张飞卖肉’。”史佳杰的师父屠松根介绍。
这是记者昨日在桐乡市洲泉镇将军湖看到的一幕。洲泉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杆船技的发源地。这项起源于江南蚕桑文化、以表演祈愿风调雨顺的水上绝技,已经在这里传承了五代人。
中断三十多年后,高杆船技重现蚕花水会
屠松根是洲泉镇夜明村人,平时在湖州南浔经营一家小吃店。店里的顾客不会想到,这个年届六旬的店老板,其实是个身怀绝技的高人。
作为高杆船技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屠松根是目前唯一一个掌握了所有动作的表演者。“这些动作都是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小时候我跟父亲学习过一段时间。”屠松根说,自己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回来后,他发现村里已几乎没有人能再表演高杆船技,为了不让老祖宗的宝贝失传,他决心重新练回这项技艺。
屠松根在两棵树间架起一根毛竹,下面垫上稻草,凭着儿时的记忆一遍遍练习动作。下雨的时候就在家里的铁杆上练,有时候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摔倒受伤是常有的事情。
屠松根复兴高杆船技的决心,打动了原本不看好他的乡亲们。为了凑齐购买表演器械的资金,村里六十多户每家出了十块钱,村支书则掏了五百多块。村里的老人们也赶了过来,把所知道的动作要领倾囊相授给他。
经过一年的刻苦练习,在第二年清明节的蚕花水会上,屠松根重现了中断三十多年的高杆船技表演艺术。“当时在地面上我已经把各种动作练得滚瓜烂熟,但一上高空感觉完全不一样,最终只好选了六七个相对简单的动作,所幸都顺利完成了。”屠松根回忆。
在将军湖的一艘龙船上,记者看到了高杆船技表演所用的竹子。“这是五年以上的毛竹,长度有十六七米,表演者徒手爬上去后,要用自身体重将毛竹压弯与水面平行,再做出各种动作。”屠松根说,高杆船技表演没有安全绳,但因为在水面上,其实很安全,表演失败了最多掉到水里,不会真正受伤。
历史悠久的高杆船技,如今有了“90后”传承人
1999年以来,屠松根一直在双庙渚蚕花水会上表演高杆船技。直到今年,已经六十岁的他才正式退休,让几个徒弟上场表演。
作为屠松根年纪最小的徒弟,25岁的史佳杰已经掌握了十多个高杆船技动作,并曾多次参加表演。“小时候,我爷爷就经常带我来看高杆船技表演,当时特别喜欢,觉得非常有意思,后来长大了就决定去学,家里人也非常支持。”
在夜明村,高杆船技过去一直在父子、兄弟之间代代相传。到了屠松根这一代,收徒不再讲究血缘。目前,他一共有四个徒弟,除了四徒弟陶国平每天在乌镇景区进行表演外,其余几人则多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表演,其中史佳杰平时在嘉兴一家土地测绘企业上班。
屠松根说,学习高杆船技有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臂力要强,不然很多动作完成不了;第二体重不能超过70公斤,否则竹子容易被压断;第三胆子要大,要克服对高空的恐惧。
尽管学习门槛不低,不过随着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成功,以及蚕花水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高杆船技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在记者采访屠松根的时候,就有一个年轻人慕名前来拜师,“我叫濮佳俊,是隔壁村的,一直很喜欢这项技艺,今天专门过来‘面试’。”
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后,屠松根立刻带他来到训练场地“实战”,耐心地教导他完成各种基础动作。“只要能把老祖宗的技艺传下去,有人想学,我就愿意教。”屠松根说。
高杆船技的传承,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政策,他们为高杆船技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资金补助,帮助培养年轻传承群体,并定期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命名年轻传承人,完善传承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