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8 10:37:03
5月26日,“历史的语言”第五届中国油画双年展在最葵园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最葵园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承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油画院、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协办。
本届油画双年展,首站从遵义出发,第二站赴厦门,第三站到北京。杭州作为展览的第四站,主题为“历史的语言”,旨在从艺术语言历史演变的角度,呈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创作出的重大题材油画作品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同时展出创作背后的草图、习作。
与前三站不同的是,本次展览分为“洗礼”“追远”“深构”“绘演”“肖像”五大板块,汇集了42件代表性历史画精品力作及其创作的相关珍贵手稿和草图(部分复制),共610余幅作品。
“我们在这里首先看到的是人,是一代代的艺术创作者。他们投身于大历史的绘画与研究,将历史的磨砺转化为自我生命的磨砺,进而升华为创造的磨砺,并在这种使命的遣行中磨炼艺术的成长,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创作精品背后的草图、素材正是这种自我磨砺、语言磨砺的明证。”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说,“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为绘画对象的大历史,还有作为历史画语言的成长历史。今天的创作者如何追访历史?特定的历史题材如何表现出更深的内在思想?透过这些第一手的素材草图,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一代代创作者的艺术表现与兴发,感受到艺术创作与生命成长之间情往兴答的深度和强度。最后,我们还在这里看到了我们自己学习成长的记忆和历史,看到诚如老友一般的油画艺术的语言亲熟和语言记忆。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历史画,也是将我们的成长裹挟其中的艺术历史。”
展览现场,一幅幅耳熟能详的历史画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同时还有不少画家的珍贵手稿和草图作品,深度还原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主题的构思、历史资料的收集、形象的写生、主题的深化、艺术语言的选择与淬炼等饱含历史关怀的艺术创作过程。《父亲》是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该画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
历史题材绘画大多采用写实性的绘画语言。在这一幅幅绘画、这一尊尊塑像中镌刻着的不仅是历史的故事,还有关于这些故事的人性的理解。《残日——1937.12南京》由画家许江、孙景刚、崔晓冬、邬大勇共同创作。据邬大勇介绍,创作从2006年9月20日开始,到2009年6月底完成,历时两年半,其中草图阶段就经历数十次的更动。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难以泯灭的痛苦记忆。如何让这一幕真切地以绘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把中华民族的痛感传递出来,将形象表现得打动人心?“画面中的形象都有原型,有些是从历史照片上‘转叙’出来的,很多形象更是直接使用了历史照片。我们叙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就像一个个电影镜头,多点呈现还原一个个画面。”
为了收集到丰富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除了准备常规的画面人物模特拍照、原址踩点之外,画家们需要多次深入考察,寻找与当年相匹配的创作素材,以期更加充分地还原历史。在创作《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时,画家何红舟和黄发祥曾多次到实地调研,几易其稿,在画作中设计了许多别具匠心的细节。据何红舟介绍,为了更好体现“启航”这一主题的启示、中共一大代表的决心信念,他们最终选择了上船的场景。“其实,中共一大会议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我将画作的视角降得偏低,让观众处于仰视的状态,画中代表的姿态大多昂首挺胸,这是作为共产党人应有的力量和气势。”
展览带领观者重温新中国的绘画史,重新认识绘画与历史的关系,重建历史绘画的语言结构,展览将历史画语言研究的重要尺度,聚焦于创作者和特定绘画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揭示其语言特点和创作方法。
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