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7 09:48:14
近日,由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与2016年旧版相比,新版《指南》特别明确: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血脂异常有什么危害?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引起血脂高?孩子们该如何进行预防?……一系列事关血脂的问题引发家长们的关注。对此,记者采访了台州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惠兰,为大家支招。
吴惠兰介绍,儿科目前对于高脂血症定义是指由于基因变异或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血浆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植物固醇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组脂蛋白代谢紊乱。
“孩子持续高血脂,会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是家族性高脂血症,不提前干预,会有导致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吴惠兰说,血脂异常疾病具有隐匿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所以提倡常规筛查。一些人只有在严重时会表现为关节炎、血的外观看起来像奶油等症状;如果是家族性高脂血症,皮肤上会表现为长黄色的小瘤。
据悉,以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
吴惠兰表示,血脂检测列入中小学体检常规项目,可以早发现,早期干预,预防出现后期严重的问题,不仅必要,而且尤为紧迫。
从近几年门诊接诊情况来看,她发现,血脂异常的孩子显著增多,大多数是因肥胖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
“体型胖,要高度重视血脂检测。”她说,很多孩子的血脂高问题都是在就诊生长发育、肥胖问题中发现的。“遇到过最小的孩子才5岁多,年龄群体总体以五六年级、初中的孩子偏多。”
究其背后原因,大多数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合理造成。不过,通过早期干预,大多数孩子的血脂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令吴惠兰印象较深的一个病例是,曾有一名12岁的孩子,就诊时检测出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后来,在积极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据悉,因降血脂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血脂高的小患者,医生一般先行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长为半年左右,半年干预后,指标仍高或有相关并发症,医生才会对8周岁以上的孩子采取药物治疗措施。
预防肥胖症,避免肥胖症激发的血脂异常,要“管住嘴、迈开腿”。吴惠兰提醒,饮食不当易导致孩子血脂升高,如摄入过多的炸鸡等高油食物,应避免高脂、高热量、不健康的饮食,少喝饮料,多摄入蔬菜、水果。
同时,要注重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她建议,每天中高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小时。尽量把孩子的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BMI(身体质量指数)不超过P85。
此外,饮酒、吸烟会对血脂升高造成一定的影响,应避免。对于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孩子而言,应从2岁开始进行血脂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