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12:31:45
“康复了近一年时间,现在在周边散散步基本没什么问题。”今年60岁的张大爷曾因中风导致偏瘫,去年5月开始,他每周定期来到路桥区中医院医共体峰江分院的康复中心,开展康复锻炼。对张大爷来说,康复中心离家只有几百米,相当于是在家门口接受了专业的康复治疗。
去年以来,为更好满足市民特别是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系统、专业、便捷”的需求,全市各地残联部门主动链接卫生医疗资源,积极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有26家标准化“康复驿站”正在为市民提供康复服务。
立足社区,家门口做康复
手功能组合训练箱、上下肢康复脚踏车、电动康复按摩球、滑轮吊环训练器……宽敞明亮的路桥区中医院医共体峰江分院二楼康复中心大厅内,整齐摆放着十多件各类专业康复器械,日常总有几位残障人士、老人或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
“康复区内还配有一间诊室,便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结合治疗,更快地恢复身体功能。”该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张正国说,包括残疾人、老人在内的所有市民,都可以免费使用康复中心内的所有器械,无需预约,在器械使用过程中随时会有医护人员来指导。
张正国是台州市基层名中医,也是路桥区中医院医共体峰江分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一名专职医生。他介绍,早在2013年,峰江街道残联负责人就提出跟峰江分院合作,由残联部门提供康复器械,联合开设康复中心,以便更好地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正规化、专业化。
“中心主要面向肢残人员的康复需要,刚开始来的主要是社区周边的残疾人,也有需要康复的老人以及其他患者。”他说,由于不少人取得了比较好的康复效果,中心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
2019年和2022年,峰江分院和峰江街道残联又对康复中心的设施进行升级。“2019年分院试点了医养结合模式,去年那次改造,增添了5件康复器械,还对院区进行无障碍改造,增添坡道、扶手、电梯等设施。”峰江街道残联工作人员表示,改造完成后,他们进村入户就康复中心的功能进行了推广。
目前,共有10位左右残障朋友每周定期来康复中心训练。
依托资源,扩展专业康复服务
“以前,肢体残疾人康复主要是通过辅具适配来实现,恢复性康复没有条件展开,特别是居住在村居的残疾人离大医院比较远,无法定期接受专业康复服务。”市残联康复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去年市残联结合康复服务载体建设实际,发出了建设公益性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的通知,并出台社区康复服务站建设标准。
按照要求,康复服务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并配备至少1名专(兼)职康复治疗师或拥有相关医护专业资质的服务人员,训练器材不少于5种,还需建有业务培训制度和对残疾人、亲属的康复知识宣传。
“具体建设过程中,各地残联都结合了现有医疗资源,以保证服务的持续性。”该负责人说。
以路桥为例,去年路桥共升级或新建3家社区康复中心(站)。“站点分别位于峰江、横街和金清三个乡镇(街道)。”路桥区残联康复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鉴于环境等硬件条件和康复专业能力,选址上优先考虑卫生院,目前三个站均按照标准配备了相关康复器械、无障碍设施和专职医生,其中,路桥区中医院医共体峰江分院的康复中心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各方面条件都更为成熟。
她说,接下来如果社区、残疾人之家等地的条件适合,将继续把康复服务站拓展到更多乡镇(街道),便于残障人士就近进行康复训练。
市残联康复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各地残联将继续新建康复服务站,将专业康复服务覆盖到更多乡镇(街道)的残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