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转化路径纵览—— 新蓝图已现,绿水青山带笑颜_绍兴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各地转化路径纵览—— 新蓝图已现,绿水青山带笑颜

2022-12-26 19:16:3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平台,也是目前全国含金量最高的“国字号”生态荣誉之一,旨在重点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典型模式。

  2022年“国创”的成功,为“两山”基地打造开好了局、起好了步。通过实施“水质+”,促进“生态+”,弘扬“文化+”,带动“经济+”,实现全市38条(个)省级美丽河湖带动周边农家乐720余家,形成“网红打卡点”114个,环水线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万人次。

  作为全市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已经被命名为“两山”基地的区、县(市),新昌县“生态景观+生态文化”勾勒诗情画意的金山银山——整合打造全域旅游实践案例,被选入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佳实践清单,为全市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不单单是山水在景观旅游方面肉眼可见的转化,高质量的“两山”转化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从而真正走上绿色化、可循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令人充满信心的是,绍兴这方面基础本就雄厚。近年来,我市以全省唯一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提挡升级,连续10年获省“腾笼换鸟”考核先进市称号,市区5个印染组团集聚落户柯桥后净节约土地3325亩,印染产业集聚度从65%提升至80%。我市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创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四大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此外,品质农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抓好“文旅+”文章,激发乡村经济振兴活力,是越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之举,旨在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农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坡塘村云松自然村以美丽的生态环境为底色,充分融合生产加工、艺术创作、休闲观光等元素,走出了党建统领、资源托底、文化加持、艺术赋能的极具辨识度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同比增长25%。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更是以“鲁迅文化”为发力点,探索发掘新文化品牌“故乡的故乡”,在农业种养的基础上发展自然生态农业旅游、鲁迅文化和趣味研学游等文旅产业,引入丰富的业态集群,比如乡村数字影院“小映盒”、菜园咖啡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全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62%……

  近年来,当地还积极引进“稻鳖共生”新模式,建成全国首个绍兴酒糯稻基地,实现“水稻+水产”绿色高质量发展,获全国优质渔米评比“绿色生态奖”和“籼米组金奖”。同时,浙江一景生态牧场实现零排放无污染,获评全国首批生态农场。

  柯 桥 牢筑顶层设计构建产业“共富场景”

  作为越城区47家印染企业跨域集聚的承接地,柯桥发布全国首个绿色印染团体标准,出台企业集聚入园设备、工艺技术、“三废”治理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高标准打造蓝印时尚小镇。产业集中度从65%提升至80%,亩均税收从7.98万元提升至23.5万元,实现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排污,并强化了天然纤维印染、军工产品印染等产业链补强,增强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率先建成创新、集聚、绿色、高端的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路径、提供借鉴、树立样板。

  垃圾堆场的蝶变重生为“两山”转化提供了更强内驱力。启用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坞岙垃圾填埋场,由于20多年高负荷运行,周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近年来,当地累计投资1.8亿元启动生态修复,让12万平方米的花草绿地布满整个山岙,与周边山脉相连,格外美丽。昔日垃圾填埋场“变身”绿草如茵的生态公园,成为居民郊游、休闲的美丽后花园、打卡新地界。不仅土地实现循环再利用,随着废弃地块内部生态生产力的凝聚,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也实现再造。

  上 虞 数字化改革锻造行业“强引擎”

  初冬时节,置身虞南800平方公里大花园大景区,山光水色,相映生辉。当地的村民开玩笑说,现在种出来的菜,没有了过去那种化工味。

  化工产业是上虞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也是传统支柱产业,在为上虞带来GDP的同时,也曾带来环境之痛、隐患之忧。从2017年开始,上虞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通过一园化整治、数字化改造、智能化监管和集群化发展,倒逼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形成了以产业生态化为主的“生态绿色”工业发展模式。

  今年,上虞更是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针对当前减污降碳评价监管无法闭环、资源协同利用率低等问题,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突破性试点,开发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数智平台”,为企业特别是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量身定做的减污降碳问题解决方案。平台自今年6月30日试运行以来,已覆盖规上企业214家,促成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1.28万吨,节省处置费用2554万元,富余排污指标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900万元。

  诸 暨 借环境整治之力打产业升级之仗

  诸暨市山下湖镇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珍珠产销中心,淡水珍珠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生态环境领域的“大行动”,为这一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在剿灭珍珠养殖“劣Ⅴ类水”专项整治行动中,当地鼓励引导珍珠养殖企业探索发展生态化养殖技术,逐步推广“室内数字化养殖”“尾水净化处理”等新模式、新技术,促使养殖模式从传统粗放向科技化、生态化转变。为推进“双碳”工作,当地强化品牌培育,打造并投运珍珠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珍珠研究院、珍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7大省级科创平台,有效推动珍珠产业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同时创新网红直播、跨境电商、微信直播等低碳销售模式,实现电商销售、产品监测、物流配送等全链条一体化。

  人与自然愈发和谐,产业融合更加深入。紧扣全域旅游规划,将珍珠产业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相结合,统筹利用“珍珠小镇”、米果果4A级景区、白塔湖湿地公园等文旅资源,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提升产业融合度,推动了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如今,“珍珠小镇”游客年均增长30%以上。

  嵊 州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嵊州大山深处的生态系统丰富、稳定。嵊州创新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山林一线,对区域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所有最终生态产品价值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和文化服务产品价值进行精细化、差异化核算。目前,该工作正在贵门乡开展试点。

  贵门乡有森林面积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1%,是“天然氧吧”和“城市绿肺”。然而,管护水平偏低、产业结构简单等因素致使当地整体收入不高。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对贵门乡森林GEP核算为一年价值37亿元,这里的生态产品有了不菲的“身价”。

  数月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嵊州市支行正式向该市交投集团授信GEP贷款9.5亿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启动金、造血器,该款项将重点用于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同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扮靓村居环境,打造特色产业和文旅金名片。据悉,这是全省首单林权碳汇项目贷款,也是全国第一个通过GEP核算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案例。

  新 昌 在山水版图上绘就“共富”图景

  澄潭江的沿江布局,是当地实现“两山”转化的一个缩影。澄潭江沿岸景观多样、美丽,随着“美丽河湖”建设纵深发展,一条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慢行系统(绿道)成为当地百姓休闲放松的首选之地。随着工程一期项目圆满完工,如今,二期景观提升工程即将动工,聚焦生态“造血”,打造三大“引爆点”及十二处特色景观节点,强化周边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功能。

  “八山半水分半田”,绿色一直都是新昌最动人的色彩。除了澄潭江还有很多例子。依托优良生态、古村风貌和民族文化,外婆坑村建成民族风情园、民俗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实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近24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4.3万元,旅游年综合收入1200万元。依托生态循环中心,梅渚村享有“无废乡村”之名,建成“无废民宿”“无废商店”等,村年集体收入达500万元。依托矿山生态环境,大佛寺两座废弃矿山被塑造成全新奇致景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今年9月,新昌凭前述三个示范点,成为我市唯一一地入选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