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11:35:30
眼下正值春耕,婺城区白龙桥镇新周家村外,几台撒肥机轰轰作响,在水田里互相“追逐”。
领头的是一名年轻人。采访当天,天空飘着小雨,他穿着雨衣,脚下踩着雨靴,身上满是泥点……“干农活,身上有泥才接地气。”他笑着望向远方的田野,眼神里充满希望。他说,希望能种出更优质更健康的稻米,让金华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他是85后新农人陈达。原本,他在金磐开发区经营着一家注塑厂,生意稳定,年产值2000多万元。“近几年,我经常在学习强国等平台上刷到关于粮食安全的信息,心中就开始萌发回村发展农业的想法。”去年,新周家村响应政府号召退耕还田,陈达承租了300多亩土地。同时,他聘请了厂长专门管理注塑厂,自己则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农业里。
“好好的生意不做,跑回家种田,家里人支持吗?”记者问道。陈达笑了笑。“刚开始有些想法,但家人总体上是支持的。”陈达特别感谢妻子,她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扛在了肩上。他的父母还当起了他的第一任“农业导师”,将他们一辈子积累的田间管理知识倾囊相授。他说:“目前我还是一名农业小白,还需要向老农人和农业专家多多学习。”
其间,陈达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去年,婺城区‘4·15疫情’让我们错过了春耕的最佳时间,后来又遇到旱情,加之缺乏种植经验,水稻亩产只有700多斤。”陈达当时有些失落,但又很快振作起来,告诉自己“我能行,一定可以种植出量大质优的金华稻米”。
今年春耕,陈达早早便有了规划,从翻田、撒肥、播种、育秧、插秧、收割……他准备全程参与。“有了去年的种植经验,我对施用什么底肥、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追肥,有了一些初浅认识,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陈达已慢慢习惯在田间地头的感觉,即便是在40摄氏度的高温天,他也开始享受大汗淋漓的快感,更明白了《悯农》这首古诗的真谛。
作为新农人,陈达对未来也有一些思考。“首先是建仓库、建实验室,打造一条全自动的稻米加工线,然后树立本地的稻米品牌,再搭建一条顺畅的销售渠道。”陈达希望能引进更多优质的水稻品种,让更多金华人吃上优质米,从而助力增强金华人的身体素质,为健康金华加油。
陈达准备去绍兴、嘉兴等地考察稻虾共养、稻蟹共养、稻鳖共养等经济生态模式。“这类共养模式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在收获水稻的同时还能收获其他经济水产,能实现双重收益,可以铺就生态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