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喜忧参半_金华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金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喜忧参半

2023-03-21 16:34:20

近年来,我市切实把握公共文化发展这一精神富有的“关键变量”,脚踏实地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座座文化基础设施建起来,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热起来,一个个特色文化品牌亮起来,逐步绘就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亮丽图景。

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拓展

从2021年开始,我市大力实施文化设施跨越提升工程,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迅速起势。

2022年12月30日,作为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建设一个标志性项目,市图书馆新馆开工建设。在市县两级同步推进下,一批公共文化设施落地:金东区人文博览中心和武义县大剧院建成使用;婺城区加快推进全民共享活动中心公共服务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和非遗馆;兰溪市有序推进文化馆、李渔综合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东阳市在黄金地块投资15亿元建设文化艺术中心;投资24亿元的义乌市大剧院开工建设;永康市文化中心概念性建筑设计开展国际竞赛;浦江县上山遗址博物馆完成概念性设计招标;1983年复县以来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磐安县文体中心开工建设。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3962平方米,较2020年的1953平方米增长102.86%,全省排名从第9名进步到第7名。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让金华人幸福感倍增。

同时,我市十分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提质。去年,出台《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行动方案》,全年共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766个、城市书房19家、文化驿站9家、乡村博物馆67家,“e家书房”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完成送戏下乡4144场,送展览/讲座5432场,文化走亲194场,送书下乡79万余册。深入推进“悦读金华·书香满城”全民阅读行动,全民阅读指数全省第一。我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空前丰富,人们的生活因文化而更有质感和温度,文化也以其特有力量形塑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我市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虽然破了冰、起了步、开了局,但多数项目距离真正建成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文化设施基础弱、欠账多的局面还未彻底扭转,基层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还要加快突破解决。

去年市委文化工作会议一针见血指出,文化工作的短板突出表现在思想上真重视不足,导致保障上真投入不足。例如,2022年,我市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为269.2元,较2020年的195.96元增长37.37%,全省排名从第10名进步到第7名,但各地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其中,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较多的三个县(市、区)是磐安县、武义县、东阳市,分别是878.15元、346.7元、304.47元;支出较少的是金华开发区、金东区、义乌市,分别是81.81元、126.87元、147.16元。

投入不平衡,导致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例如,2022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较多的县(市、区)是磐安县、兰溪市、浦江县,分别达到8893.41平方米、5196.20平方米、4602.20平方米;较少的三个县(市、区)是婺城区(含金华开发区)、义乌市、永康市,分别是2853.73平方米、2879.85平方米、4100.22平方米。

在去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1年度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CMDI)评估结果中,我市综合得分50.13分,排名全省第8。从各县(市、区)在全省的排位看,东阳市(65.6分)相对排名靠前,但也只排在全省第25名,永康、婺城、金东列全省后30位,其中永康排名全省88、婺城排名全省81。CMDI是对各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得出的数据,主要包括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品质发展、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等五个方面共26项具体指标。由此可见,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

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前几天,中国婺剧院售票处电话响个不停,新剧《三打白骨精》一票难求。从3月9日开始,该剧连演7场好评如潮,甚至吸引江西、福建、安徽等外省观众赶来观看。此前一个多月的下乡演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更是一次又一次点燃乡村文化盛宴。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传统经典文化焕发的勃勃生机。

构建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金华篇章的必然要求。今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加快破解“缺不缺、够不够、好不好”等突出问题,一手抓文化设施升级提档,加快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市美术馆、市音乐厅及23个县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水平系统性、整体性提升;一手抓文化服务优化提质,全面推广文化下派员制度,深化“六万工程”进基层、全民艺术普及等活动,加快构建高品质、有温度、老百姓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基层队伍活起来、文化场所热起来、百姓生活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