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6 09:32:30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1291万个家庭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尽管如今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招生计划与报考人数之比达85%之高,但广大家长的“高考焦虑”丝毫未见减少。原因很简单,不同的分数对应的是不同的学校,其中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约占高校招生总数的55%。
高考季一来,各种各样的高考骗子又开始四处招摇了,而不少家长在焦虑之下病急乱投医,很容易上当受骗。昨天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孩子分数没上二本线,但在网上看到个好消息:有体育院校没有体育项目成绩也能入学,而且还发本科文凭。我马上阻止了他,再三告诫他任何企图“走捷径”的想法都是危险的。我建议他让孩子报职高,相对于当下大学毕业生普遍遭遇就业难,“技能报国”的前景更为广阔。
我的建议他能听进去吗?我并无把握,毕竟在当下,“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依然让不少家长深信不疑。著名的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曾经这样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辩护:“高考依然改变命运,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高考改变命运”,或者“高考决定命运”,其中有多少理性的成分?这不是一个容易得出清晰结论的问题,毕竟连出门早1分钟、晚1分钟都可能会对“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想要指出的一点是,当人们讲“高考改变命运”或“高考决定命运”时,其用意不是在强调“命运”的必然性,更不是承认“命运”的多样性,而是在不同命运之间分出等次与高下,甚至背离“命运”本身的逻辑,武断地否认那些成绩不好的考生拥有光明的未来——他们还不到20岁!
近日自媒体上流传着一个“父子骑手命运循环”的故事,这对父子的遭遇令人嘘唏。然而又不能不说,这对父子“命运循环”的悲剧色彩绝不应该覆盖在更多数的快递小哥身上,不应该覆盖在更多数的劳动者身上。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家长对着孩子声泪俱下的镜头:“你学不好,将来就会像我这样给人家修车”“你学不好,将来就像我这样给人家做厨子”……这不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劳动者也绝不应该如此自轻自贱。不论是文艺作品还是公共舆论,固然要对那些逆天改命的奋斗者不吝赞美之词,但也须谨记,应该赞美的是奋斗精神而不是命运本身,更不要把“命运”二字庸俗化,不要以金钱、权势来区分“命运”的优劣。